农村红事知客台词
支客——用城里人的话讲叫入席就坐,是得有人来论资排辈的:按长幼尊卑、分初来乍到、循结缘先后把客人安排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支客乃支客师的简称 支客师是主人家专门请来负责整个婚礼流程的指挥官
支客师在乡村里一般都有一定活动能力 为人大方又热情 且有多年酒席筵前的应酬经验
支客师将全权负责主人家在红白喜事上的所有事务
再看“支”的意思“支使,调度”。“支客”, “支使(调度)客人”。这个意义与农村红白事中“zhi客”的角色完全吻合。前来帮忙的人谁干啥在哪个口干,来宾谁坐哪席谁坐上位谁坐陪位谁坐流水口,宴席流程乃至给特殊的嘉宾“回礼”,都由“支客”一人统筹安排。
再者,“支”似乎还有“辅助”之意。例如“支招”,两人对弈,你猴急得不得了,忘了“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告诫,忍不住要帮一方,“忠心耿耿,挨了抢白面不改色”。我总想——此处是凤山个人忖度,并无来历——“支客”者,辅助主人安排客人也,大政方针还是要主人定夺的,至少“支客”在运筹帷幄时是要征求主人意见的,不会样样越俎代庖,独断专行。
农村支客师台词大全
铺床铺床四角鸳鸯一脚踏进新人房,左边跌蹬的金银相右边蹬的像牙床。先生儿子进学后生姑娘进花房,席子一拖儿子一窝,席子一走儿子儿孙都有,铺盖铺起四角平子子孙孙坐好云,枕头捆起一样悃,子子孙孙坐朝庭,帐子两边挂今晚新娘来坐下,帐子两边柁今晚新娘来各火,火盆四只角,子子妹妹都笑和
丧事吃饭谢客词
各位亲朋,天气大好,不畏辛苦,前来悼念。
居乡不便,清茶淡饭,淡酒薄菜,不成敬意,怠慢亲友,礼该奉杯,孝子叩谢,地方偏窄,照顾不到,仪文不周,万望亲朋屈驾海涵。
孝子初叩首
孝子亚叩首
孝子三叩首
亲朋落坐
农村结婚知客说辞
“知客”就是帮助办喜事或丧事的人家招待宾客的人。有的地区叫知宾。
弓水街人就叫知客。如果有人路上遇见一个熟人,问对方最近忙啥呢?那个熟人可能会说,这两天谁家儿子结婚或者老人去世给人家当知客。
知客一般用来称呼男性,因为像搭棚,拉桌子,端盘子,烧水等等这些体力活,都需要身强力壮的人去干。女人也会被过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请上去帮忙,一般都是从事蒸馍,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给请来的厨师打下手。当然还有从村里请来的一两位老太太,专门从事蒸花馍,给灵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这些,那些年轻的媳妇们都做不了。不过,这样的老太太现在越来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过事的前两三天就请去了。主人过事的烟酒糖茶,菜面肉酱等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就要请知客帮忙了。
知客要请多少根据主人过事的规模而定。一般人家过事常常要请二三十左右的知客。事过得大一点的人家可能请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知客要主人拿着烟去一家一家的请。当然请也仅仅是个说法而已,想来的一定会来。主人毕竟是请别人帮忙。人虽有心给你帮忙,你也要把脸给足。主人能请的,当然都是十拿九稳都能请得动的。请不动的,主人不会去请,那是自找无趣。当然还有趁着过事的机会,以请过来帮忙的名义缓和和加强两家感情的。请年长的人过来,说是当知客,其实是主事,就是过来给自己在村人面前掌个脸,在一些考虑不到的地方操个心。千百年的传统濡染下的红白喜事,里面曲曲折折的东西多着呢?什么心操不到,都会让人见怪,让人耻笑。
还有不请自来的,弓水街上的人说这是“寻”着来给人帮忙的。“寻”着来给人帮忙,如果不能解释为没有一点骨气的话——这样的人哪个地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那么就要解释为是因为主人的人缘好或者权力大——这样的人哪个地方同样都会有。其实,“寻”着给别人帮忙说起来好像有点低三下四的样子,其实,在那些的确是“寻”着给人干活而又那么能说会道的人的嘴里,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转弯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当然也乐意。这大概也是我们中国做人的艺术。否则,这人真就没法做了。只有哪些不会说话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尴尬不堪。
说远了!
这么多知客得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叫做“知客头”。否则,群龙无首。弓水街上的人常红白喜事称为乱事,就是头绪很烦乱的事。请知客,那是来帮忙理顺各种主人根本忙不过来的事情的。“知客头”都是村上有头有脸的人来担任,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村里的书记或者村长或者主人,其他的人听他们指挥。
知客们第一次在主人家聚会,时间常常在过事前两天的晚上,主人准备烟酒糖茶,并备晚饭。知客头开始分派任务,谁搭棚,谁拉桌子,谁烧水,谁准备碗碟,谁照顾哪个席口(饭桌)。具体分到每个人。知客照办。他们也常常在笑声中毛遂自荐。
第二天,知客各执其事。有人开着三轮车从街上开饭馆的人家里拉来了桌椅板凳,有人拉着架子车拉来了碗碟壶杯,有人从自己家里背来了一口大黑锅。路上见了面的熟人说,唉,怎么背黑锅了,那个人笑着说,没办法,领导分配的任务。
最忙的,当然是过事的这一天了。知客各守其位。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个螺丝钉。少了谁也不行。
我们就来说一说端盘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张桌子上都有专人负责。在桌子腿上比较显眼的位置贴着用一小绺红纸或白纸写着的每个负责人的姓名。开席前,知客擦干净桌子,将烟酒和茶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桌子的每个角各放一个杯子。客人来了后,按尊卑长幼一次坐定,长者给每个人发筷子。
有安排专门端盘子的知客。端盘子的人个子要高,胳膊要有力。一个方方正正的盘子里,放上将近十个碗碟,没有力气真是不可想象的。盘子往哪儿端,是一门艺术。先给最尊贵的客人的那张桌子上菜。那张桌子放在帐篷的最正中。喜事一般都是娘家来的人,丧事都是外家的人。其他饭桌上的人笑着招手先向他们这张桌子上端,可是端盘子的人得有原则。这一点可马虎不得。其实,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开开玩笑而已。快乐的场景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将菜端上来了,具体负责每张桌子的知客负责转菜。转菜也有一定的讲究,中间放鸡鸭鱼等大盘的菜,中间的菜吃完后,周围的菜依次向中间递补。这是酒菜,和其相对的是饭菜,饭菜一般是双份,两边对称摆放。饭菜摆放好后,馍随之也端上来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饭量从知客举在手里的馍盘里拿两三个心心相连莹白如玉的花子馍放在自己跟前。除了花子馍,在丧事上还有血馍,就是杀猪的时候接猪血做成的松软香油的菱形馍。当然还有包子。
宴席一轮一轮地进行。第一轮,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邻居。没赶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喜事上第一轮,要举行结婚仪式。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说会道的文化人。这时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听主持人宣布,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唱诺。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来了。他们仔细地听着,像秋日裂开嘴的石榴一样甜甜地笑着。
这时,环顾席间,席间的篷布周围挂着客人行来的毛毯,被面等礼物,上面写着客人的名字。如果是两个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写上“同贺”二字。各个人喜笑颜开,经历着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轮宴席还很正式,到第二三轮就变得活跃起来了。因为远方的客人已经离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邻右舍。老人,小孩,媳妇,闺女。真是欢聚一堂。戏剧性的娱乐也从这时开始。从今天开始就成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这场娱乐的主角。他们常常被那些善搞恶作剧的知客弄得脸上抹上了锅底的黑,或者涂得一脸红。阿公,阿家笑着在乡亲们面前丑了一回。大人娃娃都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看着村中又多了一个新人。大家都高兴啊!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里人面前高兴几回呢?
知客们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后另开几桌吃饭。其间自然又说又笑。他们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咽也没有笑话。干活的人吃饭的这个样子才是最美的。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来的美的表情谁会笑话呢?
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他们真的很辛苦。他们带给了家里人在过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夜他们要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知客可能还在被窝里,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来请知客去吃饭。这一天,是谢知客的日子,称为吃谢席。主人让厨师备好饭菜,请知客吃饭。除了吃饭,主人拿出一些钱,买上一两筐橘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给知客。大家同乐。
饭后,知客帮主人迅速地拆下过完事的帐篷,还掉借来的桌凳。知客也把从自己家拿来的锅,水壶和一些零碎东西等顺便带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结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说:“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我想,这是不错的。许多人谈到乡村社会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乡村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吗?正是在这种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团结和互助。
从我能够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经常去座席。关于知客,就是我的故乡给我的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每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知客。今天,他出现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会出现在他家的事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谁不经历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变。现在遇到红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经有了专门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一切服务。现在知客再也不用从自己家里拿水壶茶杯,甚至方桌等东西了。上文提到的每张桌子四个角各放一个水杯变成了每人一个的一次性纸杯或塑料杯,还有筷子,也变成了一次性的筷子。一个健康文明的时代开始了。
我的父亲生前几乎被村里每一家人过事时请去知客,还有和他一样年龄的人。现在,和我一样年龄的人,早已出现在了每家的事上。但是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干那么重的活了。历史的车轮在向前飞奔,这种古老而淳朴的风习依然在延续。弓水街上过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会理解知客对于一次红白喜事来说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红白喜事也才真正叫过事。过事,聚的就是人气。弓水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在高档的宾馆饭店举行的结婚典礼,乡村过得再好的事也无法达到它的水平。模式化的现代文明常常脱胎于古老的传统,但却逐渐变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温度。“知客”这个名称对于城市来讲,可能是一个从事风俗研究的专家的一个知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也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乡村社会,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历史和延续中的现实。也许若干年后,他会消失,但他却是我们遥望乡土社会的亲情时最温暖的记忆之一,他也展示了乡土社会所能凝聚起来的那种感人的力量和温情。
农村结婚知客说词
“知客”就是帮助办喜事或丧事的人家招待宾客的人。有的地区叫知宾。
弓水街人就叫知客。如果有人路上遇见一个熟人,问对方最近忙啥呢?那个熟人可能会说,这两天谁家儿子结婚或者老人去世给人家当知客。
知客一般用来称呼男性,因为像搭棚,拉桌子,端盘子,烧水等等这些体力活,都需要身强力壮的人去干。女人也会被过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请上去帮忙,一般都是从事蒸馍,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给请来的厨师打下手。当然还有从村里请来的一两位老太太,专门从事蒸花馍,给灵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这些,那些年轻的媳妇们都做不了。不过,这样的老太太现在越来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过事的前两三天就请去了。主人过事的烟酒糖茶,菜面肉酱等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就要请知客帮忙了。
知客要请多少根据主人过事的规模而定。一般人家过事常常要请二三十左右的知客。事过得大一点的人家可能请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知客要主人拿着烟去一家一家的请。当然请也仅仅是个说法而已,想来的一定会来。主人毕竟是请别人帮忙。人虽有心给你帮忙,你也要把脸给足。主人能请的,当然都是十拿九稳都能请得动的。请不动的,主人不会去请,那是自找无趣。当然还有趁着过事的机会,以请过来帮忙的名义缓和和加强两家感情的。请年长的人过来,说是当知客,其实是主事,就是过来给自己在村人面前掌个脸,在一些考虑不到的地方操个心。千百年的传统濡染下的红白喜事,里面曲曲折折的东西多着呢?什么心操不到,都会让人见怪,让人耻笑。
还有不请自来的,弓水街上的人说这是“寻”着来给人帮忙的。“寻”着来给人帮忙,如果不能解释为没有一点骨气的话——这样的人哪个地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那么就要解释为是因为主人的人缘好或者权力大——这样的人哪个地方同样都会有。其实,“寻”着给别人帮忙说起来好像有点低三下四的样子,其实,在那些的确是“寻”着给人干活而又那么能说会道的人的嘴里,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转弯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当然也乐意。这大概也是我们中国做人的艺术。否则,这人真就没法做了。只有哪些不会说话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尴尬不堪。
说远了!
这么多知客得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叫做“知客头”。否则,群龙无首。弓水街上的人常红白喜事称为乱事,就是头绪很烦乱的事。请知客,那是来帮忙理顺各种主人根本忙不过来的事情的。“知客头”都是村上有头有脸的人来担任,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村里的书记或者村长或者主人,其他的人听他们指挥。
知客们第一次在主人家聚会,时间常常在过事前两天的晚上,主人准备烟酒糖茶,并备晚饭。知客头开始分派任务,谁搭棚,谁拉桌子,谁烧水,谁准备碗碟,谁照顾哪个席口(饭桌)。具体分到每个人。知客照办。他们也常常在笑声中毛遂自荐。
第二天,知客各执其事。有人开着三轮车从街上开饭馆的人家里拉来了桌椅板凳,有人拉着架子车拉来了碗碟壶杯,有人从自己家里背来了一口大黑锅。路上见了面的熟人说,唉,怎么背黑锅了,那个人笑着说,没办法,领导分配的任务。
最忙的,当然是过事的这一天了。知客各守其位。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个螺丝钉。少了谁也不行。
我们就来说一说端盘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张桌子上都有专人负责。在桌子腿上比较显眼的位置贴着用一小绺红纸或白纸写着的每个负责人的姓名。开席前,知客擦干净桌子,将烟酒和茶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桌子的每个角各放一个杯子。客人来了后,按尊卑长幼一次坐定,长者给每个人发筷子。
有安排专门端盘子的知客。端盘子的人个子要高,胳膊要有力。一个方方正正的盘子里,放上将近十个碗碟,没有力气真是不可想象的。盘子往哪儿端,是一门艺术。先给最尊贵的客人的那张桌子上菜。那张桌子放在帐篷的最正中。喜事一般都是娘家来的人,丧事都是外家的人。其他饭桌上的人笑着招手先向他们这张桌子上端,可是端盘子的人得有原则。这一点可马虎不得。其实,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开开玩笑而已。快乐的场景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将菜端上来了,具体负责每张桌子的知客负责转菜。转菜也有一定的讲究,中间放鸡鸭鱼等大盘的菜,中间的菜吃完后,周围的菜依次向中间递补。这是酒菜,和其相对的是饭菜,饭菜一般是双份,两边对称摆放。饭菜摆放好后,馍随之也端上来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饭量从知客举在手里的馍盘里拿两三个心心相连莹白如玉的花子馍放在自己跟前。除了花子馍,在丧事上还有血馍,就是杀猪的时候接猪血做成的松软香油的菱形馍。当然还有包子。
宴席一轮一轮地进行。第一轮,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邻居。没赶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喜事上第一轮,要举行结婚仪式。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说会道的文化人。这时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听主持人宣布,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唱诺。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来了。他们仔细地听着,像秋日裂开嘴的石榴一样甜甜地笑着。
这时,环顾席间,席间的篷布周围挂着客人行来的毛毯,被面等礼物,上面写着客人的名字。如果是两个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写上“同贺”二字。各个人喜笑颜开,经历着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轮宴席还很正式,到第二三轮就变得活跃起来了。因为远方的客人已经离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邻右舍。老人,小孩,媳妇,闺女。真是欢聚一堂。戏剧性的娱乐也从这时开始。从今天开始就成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这场娱乐的主角。他们常常被那些善搞恶作剧的知客弄得脸上抹上了锅底的黑,或者涂得一脸红。阿公,阿家笑着在乡亲们面前丑了一回。大人娃娃都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看着村中又多了一个新人。大家都高兴啊!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里人面前高兴几回呢?
知客们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后另开几桌吃饭。其间自然又说又笑。他们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咽也没有笑话。干活的人吃饭的这个样子才是最美的。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来的美的表情谁会笑话呢?
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他们真的很辛苦。他们带给了家里人在过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夜他们要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知客可能还在被窝里,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来请知客去吃饭。这一天,是谢知客的日子,称为吃谢席。主人让厨师备好饭菜,请知客吃饭。除了吃饭,主人拿出一些钱,买上一两筐橘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给知客。大家同乐。
饭后,知客帮主人迅速地拆下过完事的帐篷,还掉借来的桌凳。知客也把从自己家拿来的锅,水壶和一些零碎东西等顺便带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结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说:“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我想,这是不错的。许多人谈到乡村社会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乡村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吗?正是在这种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团结和互助。
从我能够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经常去座席。关于知客,就是我的故乡给我的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每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知客。今天,他出现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会出现在他家的事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谁不经历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变。现在遇到红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经有了专门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一切服务。现在知客再也不用从自己家里拿水壶茶杯,甚至方桌等东西了。上文提到的每张桌子四个角各放一个水杯变成了每人一个的一次性纸杯或塑料杯,还有筷子,也变成了一次性的筷子。一个健康文明的时代开始了。
我的父亲生前几乎被村里每一家人过事时请去知客,还有和他一样年龄的人。现在,和我一样年龄的人,早已出现在了每家的事上。但是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干那么重的活了。历史的车轮在向前飞奔,这种古老而淳朴的风习依然在延续。弓水街上过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会理解知客对于一次红白喜事来说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红白喜事也才真正叫过事。过事,聚的就是人气。弓水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在高档的宾馆饭店举行的结婚典礼,乡村过得再好的事也无法达到它的水平。模式化的现代文明常常脱胎于古老的传统,但却逐渐变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温度。“知客”这个名称对于城市来讲,可能是一个从事风俗研究的专家的一个知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也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乡村社会,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历史和延续中的现实。也许若干年后,他会消失,但他却是我们遥望乡土社会的亲情时最温暖的记忆之一,他也展示了乡土社会所能凝聚起来的那种感人的力量和温情。
更多内容移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