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相声网 > 小品台词 > 元嵩台词(嵩元)
元嵩台词(嵩元)

作者:6平米

嵩元

嵩元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

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

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出处:《韩昌黎集》——唐·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中央集权。《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参考资料:——张中丞传后叙

元嵩与小八

元嵩与小八

在燕洵攻下了长安之后,
在和燕洵对战之中,燕洵砍下了元嵩的手臂,
没有了手臂的元嵩一蹶不振,
但是小八一直陪在元嵩的身边照顾他,
最后小八与大魏的皇子元嵩在一起了。

元嵩和谁在一起了

元嵩和谁在一起了

元嵩是大魏十三皇子,初期性格开朗,无忧无虑。
经历燕北军报复叛国打击独身前往刺杀燕洵,遭其断臂生命垂危,被楚乔救起,从此一蹶不振。后被小八耐心陪伴感动,振奋精神举案齐眉。

元嵩与元淳

元嵩与元淳

我觉得真的得感谢他们的母后,元嵩跟元淳之所以这么单纯,是因为他们俩的母后,并不想让他们争太多,所以才会把他们俩培养的如此单纯,而且当时的后宫里,其实真正受宠的妃子并不多,他们的母后受宠,而他们的母后也没有什么野心,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争什么皇位,所以就把自己的孩子养的很是单纯。

不过还有一点是,我觉得他们之所以如此单纯,是因为他们身边的人,当时都想要保护他们的这份单纯,比如他们身边的朋友,当时的燕洵,在没有经历那么多的时候,他也是那个单纯的少年,根本一点心思没有,所以当时的他们其实都是单纯的。

只是后来因为权利的原因,他才变成了后来的燕洵,元嵩跟元淳,他们俩属于从小到大就没有经历过太过痛苦的事情,不争储位,皇帝又不想那么早的传位,所以皇帝待他们俩是真心好,而他们俩也是真的特别的单纯。

我觉得这种人,如果没有燕洵的事情,可能他们就会单纯一辈子吧,但是可惜等到他们长大了,哪里知道会有这么一场血雨腥风的事情,而他们的命运也因为这场血雨腥风而改变,他们也不再是当初那两个单纯的孩子,变成了后来那个样子,有时候挺心疼他们的,生在皇室,却没有交会他们自保,所以这样的孩子才会在最后变的那么惨。

元嵩为了楚乔

元嵩为了楚乔

天亮后,元嵩醒来,他现在这样子,最不愿见到的就是楚乔,他对楚乔恶语相向,就是想赶她走。楚乔知道他的用意,并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仍然尽心尽力地护送他们。

楚乔淋了雨,有一夜发起了高烧,淳儿在她身旁照顾。淳儿一直不喜欢楚乔,但她不会让楚乔死去,楚乔死了谁来护送他们。接连几日赶路后,终于到了长安城外。元嵩与楚乔话别,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与楚乔心平气和的说话,再次相见,就当从不相识吧,在他眼里谁背叛大魏都是死路一条。

更多内容移步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相声小品大全